走稳走实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——中国光大银行

编者按:2013年11月,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,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,过去十年,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,多项指标已高于全球平均,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党的二十大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。山积而高,泽积而长。展望下一个十年,如何着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,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?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《共创普惠金融新十年》特别策划栏目,力邀数名普惠金融前沿人物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十年!

作者:中国光大银行
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发展普惠金融”,2015年印发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,有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,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、可得性和满意度,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,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。光大银行坚持“金融为民、金融兴国”的初心使命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大力发展普惠金融,推动小微企业融资“增量、扩面、提质、降本”,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,为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,为增进民生福祉不断贡献光大力量。

一、坚定战略方位,不断完善顶层设计

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,秉持“稳健经营、稳步推进,做大规模、做强特色”的思路,光大银行从战略高度谋划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,全面激发普惠金融发展的活力、动力、能力、潜力,形成“一盘棋统筹,一体化推进”的发展格局。

(一)健全组织架构。2017年,光大银行在董事会、管理层分别设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、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,侧重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设计、普惠金融业务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。2018年,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,组建了专门的管理团队,从总行层面系统推进普惠金融的政策研究、业务创新、产品研发、组织营销等工作。按照“专门、专业、专营”经营原则,完善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,合理界定部门职责边界,从“利于管理、贴近市场、体现特色”考虑,强化总行和分行普惠架构体系建设,实现一级、二级分行普惠金融部架构设置全覆盖。推进差异化管理,下沉经营重心,成立三十多家专营支行,鼓励分行组建专营团队,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前沿阵地,打通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(二)深化运营模式。由普惠金融事业部统筹管理小微企业法人、小微企业主、个体工商户等各类普惠客群,打通“部门竖井”和“管理壁垒”,加强跨领域、跨部门、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,统一政策研究、规则制定、产品研发、风险管理、业务推动,增强部门联通和业务融合。坚持“数据为基础、科技为支撑、场景为主导、平台为核心”的发展理念,加快“批量获客、精准画像、自动审批、智能风控、综合服务”的科技赋能,形成“1+1>2”的发展合力。

(三)强化考核考评。坚持利益共享、责任共担,建立符合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专项绩效考核制度、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、绩效薪酬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。推行“分行普惠视图管理”,采取量化指标评价方式,按季考评分行普惠经营成效,对连续触发“红黄牌”警示的分行实施专项督导和“一把手”约谈。不折不扣落实“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10%以上”的政策要求,将普惠经营结果与分支机构负责人绩效奖励、评优评先和提拔任用挂钩,有效发挥“指挥棒”作用。

(四)增强资源保障。建立健全“敢贷、愿贷、能贷”长效机制,持续加大对普惠业务的财务、人力、科技等资源投入力度。单列普惠金融贷款专项额度,给予普惠金融贷款减点优惠,执行EVA1.2绩效系数、增值税减免等政策。大力引进和培养普惠专业人才,强化领军人物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。实行普惠金融科技人员派驻,增强普惠金融科技力量。科学实施不良容忍和尽职免责制度,解决基层发展普惠的后顾之忧,增强普惠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二、坚持回归本源,全力支持实体经济

坚持稳中求进,围绕“六稳”“六保”战略任务,强化对实体经济,特别是小微企业中的制造业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金融支持,补齐金融短板,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、满意度。

(一)抓实抓好信贷投放。保持服务小微企业的定力,倡导“发展普惠,大有可为”经营理念,稳步增加信贷供给,促进小微市场主体稳经营、强活力。建立健全“敢贷、愿贷、能贷、会贷”长效机制,坚定落实“增量、扩面、提质、降本”要求,推动普惠业务跨越式增长。截至2023年6月末,光大银行普惠贷款余额3468亿元,较2018年末的1282亿元翻了近两倍,年均复合增长率24.75%;普惠客户数43万户,较2018年末的31万户增加近40%。

(二)信贷结构持续优化。鼓励对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,以及传统产业小微企业的设备更新、技术改造、绿色转型发展等领域,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,保持小微制造业贷款持续增长。针对小微企业缺少有效抵押物等融资难题,探索知识产权贷款模式、银担银保合作模式,丰富产品体系,努力提升信用贷款业务占比,助力小微企业打破资金桎梏,走出发展困局。截至2023年6月末,小微企业信用贷款942亿元,较上年增加231亿元;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余额996亿元,较上年增长145亿元;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5015亿元,较上年增长417亿元。

(三)重点领域取得突破。围绕“新市民”就业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,有针对性地研发专属信贷产品,优化账户开立、工资发放、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纳及使用等环节流程,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。大力支持“专精特新”小微企业发展,强化与“专精特新”主管部门的信息对接,持续开展“走进深交所”、“走进专精特新”、“走进园区”系列活动,通过精准获客,为“小巨人”“单项冠军”“隐形冠军”各类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。截至6月末,光大银行已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授信近1200户,授信余额超300亿元。

(四)积极改善服务格局。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撬动作用,明细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,主动向东北、西北省(区)的一级分行倾斜,鼓励一级分行向下分解信贷计划时,优先满足辖内普惠信贷需求。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、利润损失补偿、综合绩效考核、营销费用等方面适当向此类地区倾斜。截至2023年6月末,东北、西北省(区)普惠贷款204.64亿元,较2018年末增长72.08亿元,复合增长率为9.07%。

(五)着力促进融合发展。坚持系统观念,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。立足“双碳”目标,创新绿色普惠金融领域的产品服务,促进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。鼓励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产品创新,探索投贷联动、订单融资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、知识产权融资等产品,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。截至2023年6月末,对公普惠绿色金融贷款余额60.68亿元,普惠科创企业贷款186.31亿元。

三、聚焦乡村振兴,着力提升服务质效

坚持以“助农、惠农、兴农”为主题,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,围绕“五大振兴”总体目标,大力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确保农业稳产增产、农民稳步增收、农村稳定安宁。

(一)持续巩固脱贫成果。持续加强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,支持脱贫人口就业创业,扶助脱贫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。突出做好光大集团定点县帮扶工作,稳步提高存贷比,加大信贷投放,释放政策红利。用好“购精彩”等帮扶平台,推动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“走出去”。截至2023年8月,832个脱贫地区贷款余额387亿元,16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超40亿元。

(二)优先保障粮食生产。加大粮食播种和收购等环节信贷资金投入,创新推出“金粮贷”“金仓贷”“金种贷”等产品。主动对接农业农村主管部门,获取特色优势种苗中心、种业持证企业名单,支持现代种业发展。2023年上半年,联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举办“推进粮食安全暨种业振兴会议”,共同发布2023-2024年度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提升行动方案。全力做好生猪、米、面、油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,保持农林牧渔贷款余额持续增长。截至2023年8月末,农林牧渔贷款余额807亿元,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61亿元,种业贷款余额21亿元。

(三)支持乡村产业兴旺。精准滴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拓展供应链项目,加强融资服务。积极满足乡村特色产业、农产品加工业、农产品流通体系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多样化融资需求。创新支持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海洋牧场等新产业。截至2023年8月末,农村企业贷款余额3175亿元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07亿元。

(四)推动美丽乡村建设。重点支持乡村道路交通,物流通信、供水供电、教育卫生、清洁能源、人居环境改造等方面的重点项目。加大对农田水利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金融支持,保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持续增长。截至2023年8月末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137亿元。

(五)坚持改革试点先行。发挥韶山村镇银行、瑞金村镇银行和淮安村镇银行扎根县域、支农支小优势,畅通“三农”服务“毛细血管”,持续解决农村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引导杭州、宁波分行加强资源配置,深入贯彻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。推动福州、青岛、南昌等分行加快对接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、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,积极探索经验。

四、以客户为中心,增强改革攻坚力度

努力培育“敢贷、愿贷、能贷、会贷”的发展生态,从产品端、场景端、渠道端、技术端、管理端精准发力,瞄准改革“深水区”,创新服务方式,加快重点领域突破,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客户的能力不断提升。

(一)持续丰富信贷产品。针对小微企业短频快融资需求,围绕数据驱动搭建应用场景,打造数字化线上化发展引擎,加大产品研发与推广力度,建立起涵盖行业产业、个人经营、线上融资等产品体系,主打“e微贷”“e抵贷”“e税贷”等光大快贷系列产品。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,创新民生金融产品,为基层展业提供丰富有效的“工具包”“武器库”,在小微企业金融债等资产证券化领域探索创新,拓宽多元化信贷资金供给。推出林权抵押等创新产品,优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业务,不断丰富“阳光兴农”乡村振兴产品库,推动分行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创新特色涉农产品,以点带面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产品体系。持续推进“揭榜挂帅”活动,将区域资源禀赋、真实交易场景融入产品设计,动态孵化普惠特色产品,锻造业务营销硬核实力。

(二)持续打造场景生态。遵循向“1”要客群质量,向“N”要客群数量,加大对小微客群高度密集的供应链上下游综合信贷支持。围绕优质企业,深入拓展传统“强信用”模式下的政府或核心企业供应链,依托核心企业,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;围绕优势流量,不断加强“强数据”模式下与电商平台或专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,借助数据链和证据链,将“1+N”拓展至“1+N+N”;围绕优等平台,积极探索“强场景”模式下的生活场景平台合作,深入挖掘小微客户群B2B、B2C场景业态,推动形成大企业、小企业、金融企业和服务平台全链条合作共赢的局面。积极开展“扩链、强链、优链”专项行动,力争把盘子做大、链条做长、品质做优。截至2023年6月末,普惠生态链项下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。

(三)持续提升作业效率。优化流程,加强“信贷工厂”建设,通过扩大准入范围、提升审批权限、优化流程机制、简化审查资料,提高授信审批效率,提升敏捷反应能力。下沉服务重心,延续定价授权、审批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,对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、便捷续贷、年审制贷款等信贷保障,提高小微企业申贷效率和服务满意度。广泛对接税务、财政、市场监管、海关、电力等政府职能部门数据,挖掘信用信息数据,推进涉企信息共用共享,形成资源良性互动,不断优化融资模式。持续精简业务流程,升级特色产品,推广主动授信、随借随贷款模式,在小微金融灵活用款、批量服务领域进行探索突破。

(四)持续增强客户体验。缩短客户连接,让零接触触手可及。建立分层分类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,综合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,深化改造平台系统,创新风险评估方式,加快零接触、线上化发展步伐,推动融资模式与交易场景精准契合,实现金融服务与真实需求有机融合。创新营销服务,与远程外呼中心合作,以更加集约、高效的方式,开展普惠小微客户触达寻呼,精准直达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,提高融资作业效率。深耕“三农”客群服务,重点推广涉农“一站式开户”功能,将远程作业模式推向偏远农村地区千家万户。

(五)持续提升金融温度。坚持“让利于企、惠利于民”,在资源配置、内部资金定价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,统筹平衡收益、风险和成本的关系,努力降低融资成本,最大限度减免服务收费,让市场主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、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,先后出台稳经济、保通保畅、复工复产等措施,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,走出困境。2020年,联合美团点评推出“阳光e餐贷”,为餐饮企业提供授信86家、3.45亿元。截至2022年末,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及受疫情影响的货车司机贷款延期还本9131户、248.60亿元,延期付息6684户、7.69亿元;支持住宿、餐饮、零售、旅游、文化、交通运输等特困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37.94亿元。

五、秉承守正创新,加快推进数字转型

坚持“敏捷、科技、生态”转型要求,推进“数字普惠”建设,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引领作用,围绕“数据、模块、场景、平台、系统”的生态构建谋篇布局,着力提升“线上、掌上、云上”的基础能力,培育发展数字普惠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业态、新平台,逐步建立起集营销拓客、授信管理、贷后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营体系,推动展业模式由“线下专家”向“线上驱动”转变,基本形成“平台支援、系统支持、科技支撑”的保障布局。

(一)数字管理能力建设。打通“信息孤岛”,弥补“数字鸿沟”,不断丰富普惠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质内涵,强化“提案灵活配置、审批高效快捷、贷后集中管理”的流程管理,推动普惠生态链、光大快贷、特色产品线上迁徙,以线上作业赋予经营管理全新活力。持续优化监管报表口径规则、自动化程度与移动端查询功能,为发展决策、经营施策提供数据参考和源头依据。

(二)数字运营能力建设。一体推进普惠数字化营销体系建设,将普惠金融服务推广、产品营销等与手机银行APP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小程序、数字名片等移动端渠道有机融合,强化营销过程管理与流程迭代优化,推动实现客户信息导入、流量资源智能分配、在线贷款申请体系、数据报表综合运营等系统功能,提升展业效率和客户体验。秉承开放共享理念,重组要素资源、重塑业务结构,致力打造光大银行企业手机银行普惠专版,搭建多重普惠金融服务场景,汇聚多元战略合作方,架设无界开放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,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、注入新动能。

(三)数字风控能力建设。合理运用客户画像、决策引擎、风险图谱等技术,创新风险评估方式,研发普惠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箱,全面提升智能风控水平。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监测报表体系,开发上线“合规小哨兵”,主动为经营机构、客户经理推送监测结果,把好风险合规管理第一关。加强与智能风控中心协作,加大场景嵌入和数据引入,迭代升级普惠风控模型,增强线上精准获客、授信审批、贷后管理、综合服务能力。

六、注重安全发展,不断筑牢发展根基

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,坚持系统观念、底线思维,统筹发展和安全,避免出现大额风险和系统性风险。

(一)坚持依法合规经营。坚持让利于企,落实小微企业服务收费监管要求,应免尽免、应减尽减;提高精准化定价水平,积极协调担保公司、保险公司降低收费费率,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;加强企业规模划型管理,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,通过系统流程设置和日常维护,提高自动化、智能化程度,提升服务收费管理水平,积极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合规生态。建立长效检查机制,聚焦服务收费、企业规模划型、反洗钱等重点领域,每年至少实现一轮分行检查全覆盖,推动合规检查常态化。

(二)牢牢守住风险底线。把握风险管理逻辑,把风险管理作为永恒主题,坚持全程全员的风险管理体系,业务做到哪里风险管理就要跟到哪里。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,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、智能化辨识、多维度监测,加强贷前客户准入和审查审批、贷中授信用途和还本付息、贷后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等环节风险管理,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、预警、处置能力,通过全流程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,有效把握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动态平衡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(三)融合安全发展关系。向管理要效益,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,改进不良贷款处理方式,充分运用批量转让、资产证券化、贷款重组等手段,丰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,有效盘活存量不良资产,对业务发展形成新的贡献和支撑。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,积极开展银政、银保、银担业务合作,增强风险准入管理,深入推进风险分摊业务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“见担即贷”合作,与保险机构合作保单质押业务,合理降低担保费和反担保要求,简化业务流程,提高担保效率,打开风险管理与小微帮扶共赢新局面。与此同时,深入落实普惠金融不良容忍度监管要求,探索简便易行、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,不断推动尽职免责制度发挥实效,调动全行发展普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务实笃行,行稳致远。下阶段,光大银行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加力提升普惠金融、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量,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之路,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、更好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积极力量。
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立刻删除。
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:886 2395@qq.com

相关文章

你可能会喜欢

最近更新

推荐阅读